理論力學(二)
當學期開設課程
課程代碼 | 班次 | 課程名稱 | 學分數 | 全半年 | 授課教師 | 時間(教室) | 開課系所 |
3312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陳光胤 | 4234(S201) | 物理系 |
往年開設課程
開課年度 | 課程代碼 | 班次 | 課程名稱 | 學分數 | 全半年 | 授課教師 | 時間(教室) | 開課系所 |
1141 | 3312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陳光胤 | 4234(S201) | 物理系 |
1121 | 3323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陳光胤 | 3234(S201) | 物理系 |
1101 | 3325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陳光胤 | 3M56(S3A12) | 物理系 |
1091 | 3325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陳光胤 | 3234(S202) | 物理系 |
1081 | 3325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立 | 4789(S201) | 物理系 |
1071 | 3325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立 | 2789(S201) | 物理系 |
1061 | 3325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張志軍 | 32,434(S202) | 物理系 |
1051 | 3325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李明威 | 33,434(S201) | 物理系 |
1041 | 3325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張志軍 | 12,356(S201) | 物理系 |
1031 | 3325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立 | 2789(S201) | 物理系 |
1021 | 3322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立 | 1789(S201) | 物理系 |
1011 | 3314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達觀 | 14,523(S201) | 物理系 |
1001 | 3277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達觀 | 4567(S201) | 物理系 |
0991 | 3275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斯頌平 | 22,534(S201) | 物理系 |
0981 | 3278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李秉政 | 46,534(S102) | 物理系 |
0971 | 3269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李秉政 | 223,34(S201) | 物理系 |
0961 | 3291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李秉政 | 212,34(S3A12) | 物理系 |
0952 | 2261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156,46(U302) | 應數系 |
0952 | 2261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156,46(U302) | 應數系 |
0951 | 3292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曾玄哲 | 24,434(S3A12) | 物理系 |
0942 | 2258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156,35(U414) | 應數系 |
0942 | 2258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156,35(U414) | 應數系 |
0941 | 3302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李明威 | 16,412(S3A12) | 物理系 |
0932 | 2253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34,534(U414) | 應數系 |
0932 | 2253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34,534(U414) | 應數系 |
0922 | 2254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367,44(U402) | 應數系 |
0922 | 2254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367,44(U402) | 應數系 |
0912 | 2246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7,567(U402) | 應數系 |
0912 | 2246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7,567(U402) | 應數系 |
0902 | 2219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14,378(U402) | 應數系 |
0902 | 2219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14,378(U402) | 應數系 |
0892 | 2204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5,567(U402) | 應數系 |
0892 | 2204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5,567(U402) | 應數系 |
0882 | 2226 | null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26,578(U402) | 應數系 |
0882 | 2226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26,578(U402) | 應數系 |
0882 | 2226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26,578(U402) | 應數系 |
0872 | 2227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26,578(U402) | 應數系 |
0872 | 2227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26,578(U402) | 應數系 |
0872 | 2227 | 0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26,578(U402) | 應數系 |
0862 | 2323 | 0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67,57(U402) | 應數系 |
0862 | 2323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67,57(U402) | 應數系 |
0862 | 2323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67,57(U402) | 應數系 |
0852 | 2354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67,56(U724) | 應數系 |
0852 | 2354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67,56(U724) | 應數系 |
0852 | 2354 | 0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林培榮 | 267,56(U724) | 應數系 |
0842 | 2422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張太平 | 27,334(U201) | 應數系 |
0842 | 2422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張太平 | 27,334(U201) | 應數系 |
0842 | 2422 | 0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張太平 | 27,334(U201) | 應數系 |
0832 | 2406 | 0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張太平 | 27,334(U201) | 應數系 |
0832 | 2406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張太平 | 334,27(U201) | 應數系 |
0832 | 2406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張太平 | 334,27(U201) | 應數系 |
0822 | 2314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334,28(U201) | 應數系 |
0822 | 2314 | 0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柯志斌 | 334,58(U201) | 應數系 |
0822 | 2314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簡國璋 | 334,28(U201) | 應數系 |
0812 | 2306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王輝清 | 334,58(U201) | 應數系 |
0812 | 2306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王輝清 | 334,58(U201) | 應數系 |
0812 | 2306 | 0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王輝清 | 334,58(U201) | 應數系 |
0802 | 2400 | A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王輝清 | 334,54() | 應數系 |
0802 | 2400 | B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null | 王輝清 | 334,54(U201) | 應數系 |
0802 | 2400 | 0 | 理論力學(二) | 3 | 半 | 王輝清 | 334,54(U201) | 應數系 |